关注m6米乐
发布时间:2022-09-13 15:36:39 | 浏览:
自从我国承诺2030年和2060年分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相关产业需求随即大增,一众高校纷纷响应号召,新建专业、成立研究机构以实现“双碳”目标。
我国在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根据新华社报道M6米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李永亮称,经过摸排履约行业企业、政府部门,以及估计未来碳咨询、碳金融等机构的市场规模后,预计我国“十四五”期间的“双碳”人才需求量在55万至100万左右。
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综合能源服务员等一批人社部认证的新职业相继出现。某网络求职平台统计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新发职位同比增长最多的细分领域是碳中和,同比上升超400%。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
为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提高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发布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M6米乐,强调:加快紧缺人才培养;加快储能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关人才培养;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学资源建设。
对此,高校积极推动学科专业转型升级,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到学校优势学科之中,推动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市场等相关专业建设。
例如,华北电力大学以电、动等传统骨干学科和新型特色优势学科作为基础,打造特色鲜明的能源碳中和学科生态系统。该校近几年新增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供应链管理、氢能科学与工程等诸多新专业,筹建新型电力系统、碳金融与碳管理等特色专业与方向。
教育部网站在答复“关于建立健全碳中和教育相关一流课程与教材体系的提案”中介绍,截至8月27日,全国共设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21个“碳达峰”和“碳中和”领域直接相关本科专业,布点2223个。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的“碳经济”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于2022年7月12日获批,是全国首个碳经济专业,该校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魏楚在采访中表示,将来该专业会在更多高校开设,“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一个朝阳学科”。
除了新建专业,学科转型升级外,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东南大学、郑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20余所大学陆续成立“双碳”研究院或研究中心。
2021年7月,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该行动计划确定了近期M6米乐、中期和远期三类目标。
近期目标。利用3—5年时间,在高校系统布局建设一批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调整优化碳中和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实现碳中和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新突破。
中期目标。通过5—10年的持续支持和建设,若干高校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碳中和相关学科和专业,一批碳中和原创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行业新闻,为实现碳中和打下坚实基础。
远期目标。立足实现碳中和目标,建成一批引领世界碳中和基础研究的顶尖学科,打造一批碳中和原始创新高地,形成碳中和战略科技力量,为我国实现能源碳中和、资源碳中和、信息碳中和提供充分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无疑,高校“双碳”研究院的成立对碳中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等将有显著支持。
2021年4月10日,“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在四川大学正式成立,该创新中心立足于服务四川省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以“生物质能源化工材料”为核心的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拟布局“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三大碳中和技术研发方向,推动三个研发方向相关产业发展,打造碳中和技术创新基地。M6米乐同时,四川大学设立的首个碳中和技术的二级博士学科点,2021年秋季迎来首批新生入学就读。
贵州师范大学则走出了多校联合建院的道路。2022年6月17日,该校与华中师范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建立“双碳”研究院。三校合作能充分利用各校在学科、专业、师资等优势资源,开展碳达峰与碳中和理论研究,打造“双碳”高端智库建设与科研创新平台,培养和储备具备足够理论基础的高素质人才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
西南石油大学是西部地区唯一一所“双一流”能源大学,学校集全校之力,联合化学化工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新能源与材料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光伏产业研究院、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资源,跨学科联合打造碳中和研究院,下设“天然气绿色开发利用研究中心”“零碳能源系统研究中心”“储能技术研究中心”“二氧化碳高效捕集与绿色转化研究中心”4个研究中心,服务国家战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我国能源革命助力。
除了建立研究院、创新中心之外,由同济大学提议,会同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共同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发布了《促进碳达峰碳中和高校行动倡议》。该联盟旨在充分发挥长三角高校学科优势,通过资源共享、课题共担、学分互认和人员互聘等新机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咨政建言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为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1]高校掀起“双碳”热,首个碳经济专业获批.南方周末,2022-07-25.
[2]为达“双碳”目标 多所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川大已有学生入学. 封面新闻,2021-11-30.
[3]“双碳”这三个领域最缺人才,教育部发文要求加快培养.第一财经,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