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m6米乐
发布时间:2025-02-15 14:47:49 | 浏览:
今年春节前,崇文门菜市场原址回归,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念旧的老街坊和老主顾。菜市场,作为烟火气最浓的地方,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在许多人心中,菜市场不只是买菜的场所,更像是个老朋友,记录着我们曾经的生活。
1959年7月,海淀区沙窝中心商店菜站的职工在腌制瓜菜,以备淡季供应。 李晞摄
1960年4月,为使首都人民吃上新鲜蔬菜,京郊农民加紧往城里的菜站运菜。 李晞摄
2015年9月,名为“吃了吗?”的艺术展在三源里菜市场开幕,让顾客在购物时欣赏生活中的艺术。 李欣摄
新中国成立后,蔬菜供应逐渐纳入统购统销体系。为保证供应、稳定价格,菜市场主要由国营或集体所有制单位经营,蔬菜由国家统一调配。由于当时种植、贮存、运输能力有限,再加上设在居民区的零售点少,淡季缺菜、旺季积压这一产销季节性矛盾是菜市场面临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1956年6月20日《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刊载了三封要求改进蔬菜供应的读者来信,信中反映,有的菜站积压蔬菜过多,如广安门菜站光菜花就积压了3万多颗,大部分全烂了;积压的小萝卜、莴笋等把几十间仓库都堆满了,而新收的扁豆、圆白菜只好在外面放着。
一边是菜站蔬菜积压,另一边却是居民买不到菜。东单供销合作社第五分销处门口早上不到6点就排起了购买蔬菜的“长龙”,实际上,菜站7点才营业,这条“长龙”得持续到上午10点多菜架卖空。(1956年6月21日《北京日报》1版,《蔬菜供销见闻》)有的菜市场因为上市的蔬菜少,不仅不准顾客随意挑选,还强制搭售,比如顾客买二斤黄瓜,必须搭配一角钱的圆白菜。还有些菜市场里蔬菜品种单调,平均十天才能供应几十斤菠菜、芹菜等绿色蔬菜;小一点儿的菜市场甚至更长时间见不到“青儿”,只摆着白菜和姜、蒜。
由于无照投机摊贩乱抬价、肆意扰乱秩序,1957年5月,北京取消了蔬菜自由市场,保证了货源,稳定了市场价格。但弊端是由于菜市场零售力量不足,事先又缺乏周密组织,造成供应问题凸显。m6米乐官网比如,由于国营和联购联销组的零售点太少,主妇买菜排大队,而且买一样就得排一次队,早晨买菜得排一两个钟头。(1957年5月17日《北京日报》1版,《市委决定改进蔬菜供应》)
为了让群众少排队又能吃到鲜菜,本市拿出各种措施保障蔬菜供应。像1961年6月,本市就在一些新建居民区和菜市场较少的地带开辟了一批菜市场和300多座临时售菜棚,还新添了300辆菜车串街游巷售菜。市民买菜难问题逐渐得以改善。(1961年6月5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改善旺季蔬菜供应》)
1963年11月,本该是土豆、白菜“一统天下”的季节,走进东单、西单、朝内和菜市口四大中心菜市场,可见货架上摆放了近30个品种的新鲜蔬菜,包括冬季罕见的韭菜、韭黄,就连向来是春季供应的水萝卜也上市了。有市民表示,往年这个时候扁豆正拔秧,上市量很少,今年不仅供应充足,价钱也便宜。(1963年11月18日《北京日报》2版,《四大菜市场大力支持生产买卖更繁荣》)
东单、朝内和西单菜市场在上世纪50年代已建成,为解决周边居民买菜难问题,崇文门菜市场于上世纪70年代落成。这就是老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四大菜市场”。计划经济时期物资短缺,这四大菜市场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白月光”,但凡想采购点尖货俏货或者置办年菜,哪怕多倒几站公交车也得奔那儿去。
四大菜市场坐镇北京老城的东西南北,为市民提供了肉蛋菜等副食品,很长一段时间,它们撑起了北京人的“菜篮子”,是整个副食行业的风向标。
崇菜是四大菜市场中最后建成的,也是体量最大、货品最全的。开阔宽大的穹顶,挑高近4层楼,刚一落成便让人眼前一亮,走入其中也没有阴潮泛着烂菜叶的味儿,而是水果的甜味、蔬菜的泥土味、生鲜肉味,剁肉声、聊天声,浸润其中,到处都是生动鲜活的景象。在这里,中秋有螃蟹,过年有带鱼,上世纪80年代还曾有包机从南方运来的荔枝。“天南地北的特产,没有他们没有的。”一位住在花市的老人说,早年从四川来京时的她第一次在北京买到做米酒的酒药是在崇菜,第一次买到做杏仁豆腐的琼脂是在崇菜,连四川细菜豌豆尖,当年也只有在这里才能买到。(2010年6月1日《北京日报》22版,《最后的崇菜》)
那些年,本市商业机构不多,上规模的更少,买什么都得凭票供应。而在“封闭式”“分配式”供应体系中,这些综合性菜市场作为全市副食行业重点户,货源调拨相对充足,所以能寻觅到细菜。(2017年6月30日《北京日报》17版,《上“四大菜市场”买尖货》)
这样一来,别说逢年过节,四大菜市场平时也是人头攒动。1982年,本报还曾刊登过一个去西单菜市场的“抢菜攻略”,文中写道:从早上七点开门到下午两点多,货比较全,菜比较新鲜;买瘦肉、鲜菜、豆制品等在这段时间去一般能买到。想买鲜鱼,可得辛苦一点儿,最好是早上六点半左右去排队,假如不能早去,也可八点左右去买,虽然排队时间长,但能买到,再晚了就不一定了。(1982年12月26日《北京日报》2版,《西单菜市场的最佳买菜时间》)
1985年,国家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蔬菜市场进一步放开后,全市增添了200多个菜市场和菜摊,菜市场在竞争中各显神通,天南海北的蔬果美食逐渐走入市民家中。即便是寒风凛冽的冬季,四大菜市场里也春意盎然,不要说黄瓜、蒜苗、西红柿这些常见菜,就连北方市场少见的芦笋、茭白、百合、豌豆苗都在争鲜比嫩。1987年冬天的东单菜市场,光细菜品种就超过35个,群众的菜篮子更丰盛了。(1987年12月4日《北京日报》2版,《东单菜市场细菜多》)
上世纪80年代末,当各大菜市场门口冬储大白菜的“菜山”照例在11月中旬出现时,排队“长龙”已难觅。当时,北京“菜篮子工程”开始实施,新建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大大小小的菜市场力保居民一年四季都有蔬菜吃,买菜再也不用排长队了蔬菜分为哪几类。不仅如此,为了提高竞争力,很多菜市场开始注重服务,营业员从过去的“不准挑拣”到笑脸相迎,就连摆上柜台的不少蔬菜也从“傻大黑粗”变得“眉清目秀”:菜叶都经过择理,去头掐尾;土豆被去了泥,圆滚光溜;就连弯直不一的黄瓜也竖归竖、弯归弯,排列整齐……
后来,因为菜市场遍地开花,再加上城市改造等原因,四大菜市场先后拆除或搬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当买菜不再成为问题,人们对菜市场有了更高的期待——离家近点儿、环境好点儿、菜价便宜点儿。
上世纪90年代,马路市场因扰民被取缔。为解决撤市后市民买菜不便的问题,1999年,本市决定在城区新增规范化社区菜市场50家,并将此列为市政府为群众办的重要实事之一。当年年底,52家社区菜市场建成,新增总摊位1.1万个,其中农副产品约9000个。由于这些菜市场有的是利用闲置厂房或煤厂改建的,有的是原有商业网点翻新的,所以建设成本较低,再加上政府投入和优惠政策,蔬菜、肉、蛋等商品价格实惠。(1999年12月30日《北京日报》1版,《五十二个菜篮挂社区》)
2004年,北京在“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中首次提出建设便民菜店,一张覆盖全市的便民菜店网由此铺开。
家住海淀知春里社区的65岁居民王秀琴一早拎着布袋下楼,七八分钟就到了小区菜站。别看菜站面积不大,其蔬菜和农副产品都由新发地市场统一配送,菜品新鲜,价格便宜。截至2010年,像这样的便民菜店,仅海淀区就建成了近400家,基本实现“健康老人步行15分钟能买到新鲜蔬菜”的布局目标。(2010年12月3日《北京日报》2版,《海淀:老人步行15分钟能买新鲜蔬菜》)
在丰台街道永善里社区,便民菜店有专人值班,24小时为居民提供服务;大兴区康安源便民菜店开张后,为了满足居民需求,新增了猪肉、豆腐、大米等商品,营业时间延长了2个小时,如果老年居民腿脚不便,店里还可以送货上门。
不仅如此,针对蔬菜零售配套设施相对不足的小区,2011年9月起,本市车载菜市场陆续开张,从山东、河北的蔬菜基地拉来的蔬菜由大货车直接运到社区,少了中间环节,菜新鲜不说,价格也低。一年半时间,车载菜市场推广到海淀、朝阳、东城、石景山等7个区的117个社区,平均每天蔬菜销售量达5万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区居民买菜贵、买菜难问题。(2011年9月25日《北京日报》3版,《蔬菜从地头直送到社区》)
截至2020年,本市各类蔬菜零售网点已达9000余个,达到全市社区全覆盖,实现居民“15分钟生活圈”购买生鲜蔬菜。(2020年10月28日《北京日报》1版,《今年本市已建设提升千余便民网点》)
随着城市的发展,京城菜市场也进行了布局调整,不但商品琳琅满目,服务质量也大大提升。
三源里菜市场算得上是菜市场界的“网红”之一,近年来经历了多次升级改造,吸引世界各地的顾客慕名而来。这几年,有艺术家前往此地办艺术展,有作家来开新书发布会,还有经济学家来开小课堂,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打卡”。(2015年9月26日《北京日报》6版,《菜市场“掉下”个艺术展》)
2017年,朝内南小街菜市场升级改造时,增加了缝补、洗染、家政、理发等服务,将菜市场变成一个便民服务综合体。而且,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等专业团队对其进行了由内而外的“美颜”,这座老菜市场成了一处充满艺术气息的“旅游点”。
近年来,北京很多菜市场还推出“亲妈式服务”:在蔬菜售卖区,几乎每个摊位上都有处理好的蔬菜,如剥好皮的大蒜、切成块的冬瓜等。买了活虾,摊主可帮忙剥虾皮或挑虾线;买了活鱼,如果需要,摊主可以现场片成鱼片儿,顾客拿回家就能下锅;买了鲜肉,不管是切块、切丝、切片还是绞馅,店员都没二话。还有,现包现卖的饺子、馄饨,多种口味荤素任选,饺子包好后一个个放在带格子的塑料盒中防止粘连,顾客还可以免费带走香醋、辣椒油、蒜泥。(2021年10月22日《北京晚报》19版,《北京的菜市场也有“亲妈”》)
菜市场是城市里流动的生活场,不论岁月如何变迁,只要定位准确、服务到位,总能成为新的消费地标,留存城市记忆,延续烟火气。本版文字:袁京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